一道普通菜肴到他手里化腐朽为神奇……
一个普通果蔬到他手里生龙活现、龙飞凤舞……
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有着多重身份,还有着为国家领导人服务的神秘工作
——他就是亚运会特聘食雕大师、中华烹饪技能劳动模范—胡建生
“胡一刀”的传奇来历
一根普普通通的白萝卜,短短几分钟就雕琢成了一只气宇轩昂的“龙头凤”。11月16日,当记者目睹“胡一刀”的精彩表演时,不禁为他的“刀法”叫绝。
“胡一刀”真名叫胡建生,他从17岁时开始研究果蔬雕刻,一开始就是个爱好,但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终于弄出了名堂。1991年,胡建生去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比赛,可就在比赛前两天,他在切菜时不小心伤了手,右手拇指的筋被割断,手打着绷带的他来到了赛场,评委见他用于握刀的右手大拇指已经不能动,就劝他退出比赛。胡建生说:“我一定要参赛,只要你们帮我把刀绑到手上就行。”评委见他如此坚决,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一个半小时后,当胡建生早于规定时间一个小时把一座精美的雕刻——“姜太公钓鱼”送到大家面前时,评委们惊呆了。要知道,果蔬雕刻是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刀具,胡建生使用一只受伤的手,而且一直没有换刀,却快速地完成了如此精美的雕刻。当天,他的雕刻作品获得了全场最高分。一位评委惊叹:“这可是真正的一把刀,胡一刀!”从此,“胡一刀”在餐饮界声名鹊起。
“快刀”拿下国际大师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胡建生在全国餐饮界获得了很多荣誉。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1990年,他从全国十几位“高厨”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被第11届亚运会特聘为“食品雕刻师”。他说:“那一届亚运会的冷餐全部是由我设计的,现在北京亚运村五洲大酒店的自助餐还是沿用我的设计。”
今年上半年,胡建生参加了5年一次的国际烹饪大师考核。所有参加考核的人员中,他是唯一一位不在餐饮行业工作的“业余选手”,以致于一开始有的评委还怀疑他的参赛资格。
考核分为雕刻、冷拼、热炒、面点4部分。雕刻考核时,每件作品规定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可胡建生仅用了5分钟就完成了一只凤凰的雕刻,评委们对此惊讶万分。整个比赛满分400分,速度快的有加分,胡建生最后竟然获得了526分,成为全场最高分。最后,在参加考核的43个各国烹饪大师中,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国际烹饪大师”称号。


“一刀”绝技薪火相传
“我希望能多带出几个徒弟,把我的这点手艺传下去。”胡建生告诉记者,自己发明的雕刻刀具和独创的几道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菜品都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在长期研究雕刻的过程中,他还摸索出了“四刀定型法”。四刀下去,雕刻的是龙、是凤便可现出雏形。
胡建生说:“手艺应该传下去,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美味佳肴才是值得的。”现在胡建生已经带出了6个徒弟,其中一个徒弟已经获得了“中国烹饪大师”称号,其他几个现在也都是“中国名厨”。他准备继续招收一些徒弟,让自己的绝活动不再是“专利”,为秦皇岛乃至中国的餐饮事业发展多做些贡献。(本文转摘自《秦皇岛晚报》记者/孙文志 2007年11月28日报道)
为厨师树碑传 组织编写《国家名厨》
《国家名厨》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本以“国家”命名为厨师立传的巨著,是中国厨师最高级别丰碑。本书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的中国商业出版社于2012年7月出版发行,此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厨师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又提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国家名厨》主编胡建生,是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他的事迹曾经在《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刊载介绍。胡建生从事烹饪工作30年来,长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掌勺服务,曾荣任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大师、国际烹饪大师、中华特级名厨等称号。
胡建生经过长期的烹饪实践,练就了一手脍炙人口的烹饪绝技,为了将中华美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胡建生经过多年的积淀和精心搜集整理,将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390位名厨名菜,融为一炉,形成了这本具有独特观赏性、史料性于一体的烹饪著作。书中囊括了每一位名厨的厨艺历程,业绩成果及代表作美味佳肴,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名厨的风采。
胡建生小档案
胡建生,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6月,河北秦皇岛人,现任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港务局。《国家名厨》主编,国家名厨专家工作委员会、中国名厨查询网烹饪技术专家委员会常务主任委员,国家高级烹饪技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中国药膳国家级评委,中华特级名厨,中华烹饪技能劳动模范,国际烹饪联合会理事,国际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大师,ICMA国际四星级烹饪师,世界美食药膳大师,中国烹饪大师,金牌厨艺指导大师,影响中国烹饪楷模称号,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中国工艺美术食品造型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研究会委员,中国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秦皇岛食品雕刻学校讲师,秦皇岛高级烹饪学校讲师,仕奇烧烤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长期受指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执厨及为国外领导人来华接待服务。(中国名厨查询网http://www.cmccx.cn)
(责任编辑:admin)